遊戲機 CPU 談 (四):淺談遊戲的進化,從磁帶、ROM 卡閘到 CD ROM 面世

被認為失敗的幾款光碟遊戲機:LD-ROM 、CD-i、3DO

在以往的文章中提過 PC-Engine 是早期採用 CD-ROM 的遊戲機,然而當時並非一錘定音,有過幾個被認為失敗的制式出現過,包括 LD-ROM 與 CD-i。

LD-ROM 被用於一款生命周期相當短的遊戲機 Pioneer LD-Active 上面,每一次 LD-ROM 有 540MB 數據區,而它獨特之處是可以透過不同的擴充 PAC 支援 Sega Mega Drive 和 PC Engine 的遊戲,同時支援卡帶、Hucard 、CD-ROM 還有內置的 Laser Disk 。

它失敗的其中一個原因是高達 ¥89,8 00的超高定價(當年超級任天堂約 ¥25,000、Mega Drive 定價 ¥21,000、PC Engine 定價 ¥24,800 一台抵三台價格),專為 LD 而設的遊戲款式亦不多,即使這樣它也是當年的「夢幻組合」。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另一個已經被世人遺忘的是 CD-i 機款(Compact Disc Interactive),它採用獨特的 CD-i 制式,這是由 Philips 與 Sony 於 1986 年共同制定,並於 1991 年推出第一部 CD-i 機款。

它的銷量之低,直到 1998 年停產也只不過達到 60 萬不到的銷量,這款機型在遊戲以外亦支援 CD 、卡拉 OK CD 、VCD (需要加設擴充卡),與其說是一部遊戲機,不如說它是一台多媒體平台。

而當中的遊戲有一部份與任天堂有關,卻不是由任天堂直接開發,原因是任天堂與 Sony 開發協定取消之後,他們找來 Philips 進行合作,可惜最終都未能開發出「超級任天堂 CD」。

Philips CD-i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同一年代, 3DO 遊戲機亦在美國誕生。3DO 除了是公司名字也是他們的設計,但實際的 3DO 遊戲機由 Panasonic 、三洋電氣與韓國 Gold Star (前 LG) 分別生產,由多個廠商組成的聯盟最終亦沒有成功,計劃在 1996 年正式結束,他們採用的載體就正是普通的 CD-ROM。

可惜 $799 美金的定價實在太高,最終這個聯盟亦沒有成功。順帶一提,概思出 3DO 的企業家 Trip Hawkins ,也是 EA (Electronic Arts) 的創辨人。

Panasonic 推出的 3DO 主機(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TechApple 編輯部:光學載體的年代亦不斷在進化

因為篇幅關系,我們這次先談到 CD 主機的出現,但從 PC Engine 、PlayStation 到最新的 PS4 、XBox 甚至到雲端遊戲,一直加速資料量與讀取速度,同時利用不同架構、演算法把遊戲畫面提升,文章最初提到 MITS Altair 8800  只有 256bytes ,與現今世代 GB 級的遊戲自然不能比,但大家又是否記得第一台達到接近 1GB 容量光碟的遊戲機是什麼嗎?

我們下期再大家更深入的談 90 年代後遊戲機的發展。

TechApple.com 編輯部

堅持製作專業科技內容,全員擁有多種不同技術知識的特異科技媒體團隊。 電郵:editor@techapple.com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