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期焦點初創企業新聞業界消息

【初創幾分鐘】物流界的 Uber LALAMOVE 集資 3000 萬美金望超越 GogoVan

談起香港物流業的 Startup 我們會先想起 GogoVan ,開創出用 App 叫車的模式無疑是一個受歡迎的商業模式,但同時市場亦有其他挑戰者以藍海市場策略挑戰,而其中一家就是今日要介紹的 Lalamove 。它的前身是 2013 年開始營運的 EasyVan ,這幾年間他們把市場開展至 45 個城市,以「全亞洲最快的運輸平台」為目標。

Lalamove 在最新一輪融資中獲得 3,000 萬美金(約 $2.3 億港幣),在發佈會上更豪言壯語說要打敗 GogoVan ,到底會否在市場上打出另一片天?

Lalamove CEO : 創業辛酸史講不完 希望成為香港本土的獨角獸

Lalamove (前身 EasyVan)的 CEO 周勝馥先生背景很特別,他是第一個新界的 10 優狀元(1995年),他曾經在大企業打工年薪過百萬,而他亦在澳門賭博獲得 3,000 萬港幣以上的金錢,但這樣傳奇的人物為什麼會創業呢?「我們都知道,賭博是一個零和遊戲,當你在贏的時侯代表某些人會輸,而我只想為社會創造一些價值」,所以在 2013 年他創立了 EasyVan ,一家以物流為主要業務的初創企業。

他看準物流是一個相當大的市場,而電召貨 Van 是香港獨有的一種文化,這是 EasyVan 的由來。幾年過去他們把業務推到東南亞,包括泰國、新加坡、台灣、菲律賓與中國 40個城市,每年的營收達到 100 萬美金以上,但他們仍未滿足,目標是可以成為在香港主板上市的科技初創。

談到初創的辛酸史,他談到幾年前找 風投公司時,有內地的投資者表示不會投資香港人創訊的初創,更不會投資香港人以內地為重心市場的初創,原因是香港未曾出現「獨角獸」(市值 10 億美元的初創公司),同時香港市場比較細、沒有強大的 Funding 支援,等等都影響本土初創發展。

IMG_4928

嘆香港行業單調:IT 人甘心在銀行做「二等公民」

周勝馥指出另一個問題:人材問題。

「香港的 IT 專材寧願在銀行當『二等公民』,亦不願意進入 Startup 冒險。」他感概香港的賺錢產業很單一,都不外於金融和地產,當一個城市的領頭人物仍然是李嘉誠,又怎會有人有動力進入 IT 界呢?亦因為這個原因更堅定了他把 Lalamove 經營為獨角獸的決心。

他們目標是在 2017 在中國內地覆蓋 100 個城市,而東南亞亦會在數個新城市提供服務,更會推出商業版產品,主打中大型企業的 B2B 方案。

面對巨頭 以藍海戰術打入市場

回歸基本,Lalamove 又是一個什麼服務?它是一個點對點的電召送貨服務,支援 Android 、iOS、Web 版,與 GogoVan 、DHL 有什麼決定性分別?他們的特點就是:快!作為資源不是最多的一家公司,Lalamove 希望進行藍海戰術:主攻「同城」、「小件」的快速物流市場,根據以往的數字 Lalamove 配對時間中位數是 15.2 秒,也就是下單後極快就會得到快遞員回應,他們亦號程最快 55 分鐘的運輸服務,強調即時付運才是他們的主要市場。

「做別人不做的市場,在別人正在做的市場我們要做得更好!」周勝馥說道。

為了配合這種策略,他們在 2017 推出電單車付運服務,減低塞車的可能性,亦可以進一步加速點對點物流的優勢。他們提到希望在本年增加在香港的曝光率,而 Lalamove 香港區付責人 Mark Au 提到其中一個目標就是要擊敗 GogoVan 成為物流業一哥。而他們提到在文件快遞、獸醫配送藥身以及車房的零件付運都有著一定的「即時性」,是他們的一類長期客戶,而簡單至送飯、送湯、送禮亦可以透過 Lalamove 進行。

除此之外,他們統計到 50~60% 的 Lalamove 用戶是經過親友推薦才加入會員,從口碑創造的品牌效應證實了用家對服務亦滿意。

螢幕快照 2017-01-12 下午3.14.56

不會進行燒錢戰術!漸漸向送貨員收費

暫時 Lalamove 在香港有著 1000 位電單車手,亦相當期待市場的反應,但他們亦表示香港市場仍未賺錢。原因是香港仍未對司機收費,他們提供的配對服務等同於「義工」,但他們亦表示會陸續在不同市場開始對司機收費。

周勝馥亦提到他們沒有太資源可以打「燒錢戰術」,面對資源多 10 倍、30 倍的對手更需要做好自己服務,而非打補貼戰。根據他們最新的數字,他們在全球有超過 50 萬名司機、超過 500 萬個顧客與進行了 1500 萬單交易,他們認為繼續發展下去是有不錯相當大的潛力。

FullSizeRender 2

TechApple 編輯部:簡單直接的物流服務 仍需要面對規管問題

在發佈會的時侯,周勝馥先生提到一個有趣的例子:「我們的服務在各地很受歡迎,尤以東南亞這個市場為電單車主導需求很大!有一次甚至有毒販利用 Lalamove 運送毒品,可是我們最後都順利把他繩之於法!」這令我們反思到初創服務的種種爭議,從 Uber 是否白牌車爭議、AirBNB 對於安全性和房屋租賃市場的規管、外國進行拼車業務的 BlablaCar

「我們無法對用家進行身份認證」,他提到服務是需要容易註冊才是可行的,而在法律上把關就要靠對司機的註冊制度、培訓與守則,但只要有一次「意外」(假設有人用這個服務從違犯行為),對於品牌亦是一個不小的影響。

從 Uber 去年最初 9 個月就蝕了 22 億美元來看,其中一個很大的支出是面對不同國家的訴訟與補貼司機,這個前車之鑑無疑令「共享經濟」業務有一個法律上的參考。

Lalamove 將會今年集中香港市場,並以物流界一哥為目標。在香港主板上市的夢會否實現?實在令人拭目以待。

TechApple.com 編輯部

堅持製作專業科技內容,全員擁有多種不同技術知識的特異科技媒體團隊。 電郵:editor@techapple.com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Whatsapp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