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Boris Lee】ICO 本來就是高風險高回報,投資者教育不能等
自從 Bitcoin 在 2017 年不斷飆升,加密貨幣的投資價值開始被一般人討論,而其中 ICO 更是話題。筆者在這欄也解釋過什麼是 ICO,簡而言之就是透過發行代幣的方式做群眾集資,而投資者的收益就是代幣的升值。
包括「華爾街之狼」在內,不少人都指斥 ICO 是騙局,Jordan Belfort 甚至說「ICO 比我做過的任何一件事都惡劣得多」,但問題是出問題的是 ICO 本身,還是利用 ICO 的騙徒?在人人都希望一夜致富的今天,投資者其實非常需要教育,也很需要有為他們指出方向的明燈,否則不論是否禁止 ICO,問題也依然存在。
撇開騙局不論,ICO 本來就是一種「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如果市場沒有對此的認知,則一切都不用繼續討論。就像在 Kickstarter 等平台的眾籌項目一樣,ICO 本來就是為一項未開始的項目集資,集資目的就是實現這項目,但問題是即使項目本身不是騙局,也不等同項目就一定會成功,如果這樣就認定 ICO 全部是騙局,其實說不通。
ICO 本來就是高風險投資
ICO 的出現主要是源於初創項目的集資需求不能透過舊有的渠道得到滿足,而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的出現為他們提供了新的集資方式,就像水桶穿了洞一樣,水愈來愈往洞裡逼,缺口愈開愈大,反映了集資渠道沒得到宣洩的壓力之大。
之前也解釋過,初創項目集資的傳統方式不外乎是借貸和向風投基金出售股份。如果本身項目未開始,自然也沒有資產和有價的抵押品,借貸這渠道幾乎是沒門的;而向投資者集資也有代價,例如需要出售股份、讓投資者加入董事會,更有不少初創項目因引入錯誤投資者而招致失敗的案例,初創項目尋求新的集資方式其實是必然。
ICO 其實是一種「你情我願」的集資,項目集資時會有白皮書清楚解釋項目的目標和達成手段,是否有效,未實踐前其實無人知道。當然這也為騙徒提供了空間,寫一些空中樓閣、無法實踐的白皮書來騙人,因此投資者必須有讀懂白皮書、鑑別出是否騙局的能力,也就是說具備看出白皮書說的計劃是否有成功希望的能力。
Kickstarter 也有騙錢的慣犯,Backer 愈來愈懂得分辨,會查一查發起人的往續,過往是否有成功出貨的案例、眾籌項目的合理性、有沒有行業巨人擋路等等,這些技能是在多次碰板後培養出來的,一樣能夠套用到對 ICO 項目的分析之上。
五點特徵助分辨 ICO 可信性
其實要評估 ICO 項目的真偽,可以有幾個特徵參考,雖然不一定百分百準確,但總比完全沒有基準來得好:
1.區塊鏈 / 加密貨幣對該項目的必要性
其實很多騙徒根本就不認識區塊鏈技術,因此要他們在白皮書解釋區塊鏈和加密貨幣在項目中的必要性是很難的。當然也是有項目是不需要區塊鏈或加密貨幣的,但這也可能代表缺乏技術門檻,競爭者很容易出現,即使不是騙局也可能降低項目的成功機率。
2.有否開放源代碼讓人審查
這也是另一個門檻和成本問題。畢竟 ICO 項目往往沒有任何資產和業務,如果連在 GitHub 開放源碼都沒有,那就完全是空殼了。另一方面,審查代碼也有助評估團隊本身的實力和項目的成功機會,如果具備區域鏈編程能力,審查代碼更是分辨項目成功率的機會。
3.代幣分配的比例是否合理
代幣並不一定需要有挖礦的機制,但為了令項目能合理地長久發展,因此在發售時會聲明代幣會怎樣分配,例如比例、時序等。一般而言,為了獎勵開發者和早期投資者,項目都會預留一些預挖代幣給他們,但項目是否有禁售時間?預留代幣佔了多少比例?因這其實反映團隊是把心思放在項目的成敗還是圈錢多寡的關鍵,也是分辨真偽的特徵。
4.項目有否清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前面提到,項目能否合理地長久發展,要看白皮書寫得多具體。就像眾籌項目會具體說明產品開發的預定時序,ICO 的白皮書應該清晰交代代幣推出時間表,融資後會把錢用在什麼項目上,並預期在什麼時候達標。如果沒法提供的話,可能代表團隊打一開始就只為了圈錢,如果項目還預留大量預挖代幣給團隊的話,就很大機會是騙錢了。
5.項目團隊的背景是否可靠
就像前面提過,眾籌項目也會參考團隊的出貨紀錄來評估可信性,那 ICO 自然也一樣。而 ICO 可靠性也像風投選擇初創公司一樣,團隊成員往往比項目本身更重要。如果白皮書沒有透露任何成員或顧問的真實背景讓人查證,又或是沒法證明團隊成員在項目中的價值(包括技術、行業知識或人脈),那項目的可信性就會直線下降。
必須認真閱讀白皮書後才做決定
其實每個 ICO 項目都一定有自己的網站和白皮書,有些亦會開設 Telegram 頻道,這是大多數項目的評估和參考的唯一渠道。香港人去抽 IPO 時,往往只聽股評人或坊間的道聽塗說,就算招股後股價插水蝕本收場,但總算不至於血本無歸。但 ICO 風險卻大得多,雖然沒有「孖展」,但要賠的話還是能一夜歸零的。
誠然一樣可以找人做「ICO 股評人」,但問題是今天尚且有一定的肅貪機制,去阻止「財演」運用資訊不對稱來圖利,而在加密貨幣仍未被政府正視並納入規管前,「ICO 股評人」的獨立性仍然需要時間驗證。
換言之,如果有意參與 ICO 投資,投資者就必須懂得看懂項目的網站和白皮書,亦需要像天使投資者一樣具備看穿項目有多少成功機會的能力。就像證監會的電視廣告不斷提醒股民不要做「羊太」, 如果真的有心參與高風險投資,就絕對不能偷懶,必須認真閱讀白皮書後才做決定,不懂就不要買,貪字總是得個貧。
#以上言論屬於作者意見,並不代表 Techapple.com 立場。
![]() |
作者簡介:Boris Lee ,資深科技新聞記者,在商業科技及初創企業新聞有十多年經驗,曾任職於 Unwire.pro、IT Pro、Hi-Tech Weekly 等科技傳媒。現為科技新聞專欄作家,並為初創企業提供專業媒體策略建議。個人專頁:BorisLee.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