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verse and Blockchain專題與活動新聞業界消息

參與 ICO 之前的基礎常識:6 個助你避開騙局的危險信號!

ICO已向公眾開放了區域鏈投資。單單在2017年的第三季度,ICO就為加密企業籌集了超過13億美元的資金,ICO已經向公眾投資區塊鏈投資。 僅在2017年第三季度,ICO就為加密企業籌集了超過13億美元的資金,這個數字比風險投資所籌集的資金大約多出5倍。

2017年,就有超過200個ICO,隨著公眾對其的興趣不斷增長,但深奧的術語卻讓人摸不著頭腦及鬆散的監管框架,一些ICO被用來設置騙局和騙取投資者的資金。

要避開ICO騙局,首先要知道哪些屬於危險信號

他們提出 ICO「不需要區塊鏈」

有些項目需要加密貨幣作為支付手段(比如 Steemit),也可以通過現有的加密貨幣(比如bitcoin和Ether),但都是需要區塊鏈作為支撐。在評估 ICO 時,一開始要問的一個問題是:“這個項目是否需要區塊鏈或原生代幣?”如果答案都是不需要,那麽該項目很可能就是騙局。

畢竟你是在做 Initial Coin Offering ,你必須要知道這背後是涉及什麼技術,最少你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開源項目的 GitHub 資源庫是空的

如果一個 ICO 項目提出開放源碼,但 GitHub 資源庫卻空空如也或者根本沒有,這往往是一個危險信號。

很多公共區域鏈項目是開放的,這意味著項目的代碼庫通常會被上傳到 GitHub ,供人審查。對那些擁有區域鏈編程經驗的人來說,審查已發布的代碼可以讓他們衡量項目的有效性。

對那些相對不精通的投資者來說,檢查一下項目是否有文件上傳到公共資源庫,或者是否存在能夠運行的產品,那將有所幫助。

挖礦結構不成比例地偏向開發團隊

雖然 ICO 項目的供應表和挖礦結構並不是很有效地檢驗騙局,但它們可以被拿來跟其他數據點進行相互對照、加以驗證。

預挖礦(premine)是指:在一個加密貨幣項目向公眾開放之前,一部分代幣預先開放給一小群人。有時候,這可能是獎勵開發者和早期投資者的必要手段。但是,如果項目為預挖礦保留的代幣在總數中所占的比例很高,那就需要多加留意。如果挖礦結構偏向開發團隊,這可能表明,團隊的意圖是通過代幣的升值來實現自身財務收益的最大化,而不是要把區塊鏈網絡一直做下去。

項目團隊籍籍無名或經驗不足

即便項目的前提和目標市場似乎很有吸引力,但決定項目成敗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幕後團隊的人員組成。

如果一個 ICO 項目團隊中沒有任何有名的全職開發人員,這通常屬於危險信號。如果項目管理層中沒有人具備垂直市場的專業知識,那就應該更加小心了。

可以透過Twitter 和 LinkedIn 這樣的平台考察一個團隊及其資歷。但是要留意,它們也不是絕對可靠的,因為個人資料可以偽造。

如果團隊成員宣稱跟大學或公司存在聯繫,那麽我們可以通過可信的第三方來源(比如大學報紙或公司網站)對這些信息進行覆核。

ICO 項目往往會在網站上列出自己的顧問,我們也應該對這些顧問的身份做一番查證。

網站/ 白皮書信息不充分

雖然一個加密貨幣項目可能因為尚處於初期階段,而缺乏精心設計的網站和詳細信息,顯得發展不充分。

但很多時候,發展不充分和騙局可能集於一體。在這些情況下,感興趣的投資者要麽等待更多的信息出現,要麽避開那些自己看不懂的 ICO。

ICO 的另一個重要信息來源是白皮書,這份文件會概述項目的目標、技術細節、團隊情況和其他重要細節。雖然業餘投資者可能不具備相關的技術背景來充分理解白皮書的各方面,但在評估白皮書時,對區域鏈概念有一個大概了解是必要的。

一些更正統的項目(比如:以太坊)會提供高水平的白皮書。

沒有明確的發展路線圖   

一般情況下,ICO 項目會有一份明確的時間表,上面會列出自己的融資和發展目標, 以供投資者查看 。

缺乏明確的發展路線圖可能表示,開發團隊對項目沒有長遠的規劃,他們的動機可能只是追求短期財務收益。如果該項目還為開發團隊預留了大量代幣進行預挖礦,那麽它很有可能是來騙錢的。

ICO 項目通常會開設專門的 Slack 或 Telegram 頻道,通過這些頻道定期更新的信息。

然而,騙子也可以輕易偽造一份時間表,或者在聊天應用中更新虛假信息。雖然缺乏時間表是毫無疑問的危險信號,但有時間表也不能為 ICO 項目的正當性打包票。

以上資訊由專家 Deep Patel 提供,並由 TechApple 轉譯,供讀者參考之用。

資料來源:Techcrunch

TechApple.com 編輯部

堅持製作專業科技內容,全員擁有多種不同技術知識的特異科技媒體團隊。 電郵:editor@techapple.com

× Whatsapp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