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ris LeeMetaverse and Blockchain專欄見解專題與活動

【名家專欄】【Boris Lee】初創世紀:淺談ICO 融資與創業板

相信有接觸近期有關心比特幣和初創融資相關新聞的讀者,都一定聽說過「首次代幣發行」(ICO)。由於傳統融資方式很多掣肘,門檻也很高,一些初創公司、甚至是剛啟動的創業專案就透過發行全新加密貨幣方式來集資,據 Coinschedule.com 統計,今年啟動的 ICO 項目就有 202 筆,已經集資超過 30 億美元。

愈來愈多初創公司放棄傳統私募方式,出身香港已轉戰矽谷的 Mailtime 創辦人黃何就向《信報》表示,曾有投資者「只談了 3 分鐘電話,問了一些問題後就決定投資 5,000 枚以太幣(當時市值 155 萬美元)」,這種效率對初創而言簡直是夢寐以求。

ICO 有點像 IPO,但後者以股權為代價,而前者發行的代幣一般不涉及股權,但代幣持有人可優先使用初創公司的未來服務,甚至可在代幣升值後出售獲利。由於 ICO 不涉股權,不會攤薄創辦人的股份,加上不用滿足 IPO 時證監機構的要求,亦不用在董事會受風投基金的指指點點,對很多初創而言很有吸引力。

華爾街狼人:ICO 是史上最騙局

但同時因為 ICO 缺乏任何監管,也沒有傳統專業核數,結果也成為騙子的樂園。日前電影《華爾街狼人》的原型、曾因洗黑錢及詐騙入獄的股票經紀 Jordan Belfort 接受英國《金融時報》訪問時就直言 ICO 是騙局:「比我做過的任何一件事都惡劣得多。」

他形容 ICO 是 70、80 年代的「盲池」 (Blind Pool)投資騙局,公司向投資者集資卻不說明集資所得用途,結果很多盲池在還未成功做成一筆投資便清盤,投資者血本無歸,但經紀卻賺了大筆佣金。

雖然的確有公司正正經經透過 ICO 方式集資,但 Belfort 認為只要有 5 – 10% 的人是騙子,已足以成為災難:「這是史上最大騙局,如此巨大的一場騙局將會在眾人眼前搞得不可收拾。它比我做過的任何一件事惡劣得多。」

港交所「創新板」計劃或胎死腹中

ICO 的原意是方便想融資的公司,尤其是只有創新概念、但卻難以循傳統方式融資的初創公司。港交所之前建議開設「創新板」,其實正是符合新經濟公司、初創公司的需求。但這個「創新板」卻似乎正要胎死腹中。

早前數碼港向園區的初創企業做了問卷調查,結果九成都認同創新板有助推動新經濟公司及數碼科技業,七成也同意創新板框架諮詢文件的建議,諸如合資投資者劃分、上市準則等,有 43% 表示有意在 1 至 3 年內計劃上市,有 45% 公司有意到創新初板上市。

但日前有消息指「創新板」或許胎死腹中,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表示,如果在主板引入「同股不同權」的話,或許就不用設立新板。據指當局收到市場反應,普遍認為若同時容許「同股不同權」和允許未取得收入的公司上市是「太鬆手」。

初創企業融資需求沒得到解決

由此看到,初創企業跟金融業有很大的期待落差。為何 ICO 會出現?它出現的目的絕不是單純的騙局,而是能滿足一些難以在傳統融資渠道集資的初創公司的融資需求。這些需求不會因為禁止 ICO 而消失,而「創新板」縱使未能 100% 符合需求,但仍勝於傳統主板上市,中止「創新板」未必符合初創公司期望。

「同股不同權」只是能滿足 ICO 公司不想攤薄股份的需求,但很多初創公司都在未有盈利下便能在美國上市,這在香港卻辦不到。「創新板」比較寬鬆的審批程序、公司盈利紀錄要求等都未必能引入主板,這對回本期較長的科研公司如生物科技,又或是經過多輪融資燒錢的「獨角獸」,都是障礙。

而原本只供專業投資者交易的「創新初板」,也能讓風險較高的初創項目有一個平台接觸願意「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者,而這其實正是 ICO 的功能。如果取消「創新初板」,實際是謝絕了把這班人從 ICO 拉回受規管平台的機會,也謝絕了香港爭取成為「高風險初創融資市場」的角色。

法國金管局計劃將 ICO 規範化

AngelList 是媒合科技創業公司和風險投資者的平台,他們早前宣布成立「CoinList」,為區塊鏈和加密貨幣募資的 ICO 提供用戶認證(KYC)和合規認證的服務。CoinList 平台會審核投資者的背景和財力,以符合監管當局的要求,同時也會確保平台上的 ICO 項目合符美國 SEC 要求,還會提供一站式平台讓項目與投資者更容易進行資金媒合。

換言之,CoinList 希望能解決目前 ICO 面對的法規問題。CoinList 會協助法律、策略執行與行銷的專業建議,目標是建立全面的融資平台,服務包括二級市場投資者配售、交易市場媒合等,從而成為 ICO 的標準化平台。

另一邊廂,法國金融市場管理局(AMF)亦計劃將 ICO 規範化,AMF 官員不排除更新現有法規以適應 ICO,或制定全新的監管法規,同時更推出名為「獨角獸」(UNICORN)的新計劃,旨在為法國的 ICO 發行者提供機制,在該機構的指導下販售代幣。

為何香港不乘勢將更多創新帶到「創新板」

誠然市場對港交所「同股不同權」有憂慮,也覺得 4 個板太多,但「創新板」諮詢原意是什麼?只是方便引入「同股不同權」,其他對新經濟的融資措施都是掩眼法?香港把之前的「創業板」變回納斯達克也只是走回正軌、追落後,初創也不只在後期有上市需求,創新板一些建議其實有助配對很早期的初創和天使投資者。

ICO 的出現代表初創有些融資訴求不能透過傳統私募方式解決。香港明明有很多專業的金融、會計、法律人才,其實一樣能做一個香港的「CoinList」或「UNICORN 計劃」,踢走存心造假的 ICO 項目。當其他政府有意讓 ICO 規範化,為何香港不乘勢將更多實驗構思帶到「創新板」?

#以上言論屬於作者意見,並不代表 Techapple.com 立場。

作者簡介:Boris Lee ,資深科技新聞記者,在商業科技及初創企業新聞有十多年經驗,曾任職於 Unwire.pro、IT Pro、Hi-Tech Weekly 等科技傳媒。現為科技新聞專欄作家,並為初創企業提供專業媒體策略建議。個人專頁:BorisLee.hk

 

× Whatsapp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