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早 50 年預測晶片發展的定律!Intel教主、摩爾定律之父 Gordon Moore
你花一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年翻一倍以上。而技術的進步速度,原來已經持續了超過50年。約50年前,高登·厄爾·摩爾(英語:Gordon Earle Moore)預測每18-24個月會將晶片的效能提高一倍,而這個現象在半導體行業已經被觀察到了數十年,這就是 Gordon Moore 著名的「摩爾定律」。
創辦快捷半導體公司及Intel
1955年,「電晶體之父」威廉·肖克利離開貝爾實驗室、創建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他吸引了很多富有才華的年輕科學家加盟,當中就包括了高登·厄爾·摩爾(英語:Gordon Earle Moore)。
但是很快,由於肖克利的管理方法的不當及其怪異行為,引起員工的不滿。其中八人決定一同辭職,摩爾與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oyce)等8人集體辭職創辦了半導體工業史上有名的快捷半導體公司(又稱仙童半導體公司,英名Fairchild Semiconductor),率先提出了商業化生產積體電路的方法,在這一領域保持了技術上的優勢,業務飛速增長。
而1968年,他與羅伯特·諾伊斯一起創立了Intel 公司,任公司副總裁。
他們一致認為,半導體最具潛力的市場是存儲器芯片,而1969年,英特爾推出自己的第一批產品——雙極處理64位存儲器芯片,代號為3101。第二年,又推出第一個大容量(256位)金屬存儲器 1101。1972年,又乘勝推出第一個容量為1KB的動態隨機存儲器1103,這種價廉物美的產品深受歡迎,供不應求,它的誕生正式宣告了磁芯存儲器的滅亡,並最終成全了個人電腦革命。
1975年他成為總裁和執行長。
提出摩爾定律 預測半導體行業發展
1965年4月19日,摩爾在《電子學》雜誌中,他發表了著名的摩爾定律。
摩爾定律是他根據觀察及經驗總結出來現象:他預測每一個晶片所含電晶體數目每24個月成長兩倍。晶片的容量是以電晶體(Transistor)的數量多寡來計算,電晶體愈多則晶片執行運算的速度愈快,換句話說,電腦的計算速度與時間呈指數成長。(後來被 Intel 執行長大衛·豪斯(David House)改成了18個月,亦是最常被參照的時間。)
摩爾定律是簡單評估半導體技術進展的經驗法則,其重要的意義在於大抵而言,若在相同面積的晶圓下生產同樣規格的芯片,隨著製程技術的進步,每隔一年半,芯片產出量就可增加一倍,換算為成本,即每隔一年半成本可降低五成,平均每年成本可降低三成多。
換句話說,這個定律的原理是,半導體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贏得高額利潤並將獲得的資金再投入到下一輪的技術開發中去。
由於製作成本的不斷下降,規格加倍但是售價卻相同,體積縮小、運算速度增快、提供的功能強大的產品不斷推陳出新,短時間內即推出高規格新產品,造成電子產品的汰換率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