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圖靈測試」,近 60 年仍未被完全破解!談 AI 之父 Alan Turing
2014年的電影《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令許多人認識了艾倫·圖靈 ( Alan Turing )。他是,是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亦被視為電腦科學之父。圖靈除了幫助英軍破解著名密碼系統「Enigma」,對盟軍取得了二戰的勝利有一定的幫助之外,亦對於人工智慧的發展有諸多貢獻,提出了著名的「圖靈測試」,判定機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試驗。圖靈測試AI也成了當今AI熱潮下的討論話題。
Alan Turing 提出圖靈機 成為現代計算機邏輯的基礎
圖靈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他與聚不同的天份,三個星期就學會自己閱讀,從小就對數位和智力遊戲著迷。他以優異成績在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畢業後,在普林斯頓大學取得了博士學位,並在1936年發表了經典論文《論可計算數及其在判定問題上的應用》(On Computable Numbers),提出的著名圖靈機模型(一種抽象計算模型),利用機器來模擬人們用紙筆進行數學運算的過程。
儘管當時由於速度很慢,圖靈機沒有實際用途,但這個與現實毫不相關的理論,為現代計算機的邏輯工作方式奠定了基礎,為人類帶來了電腦。
因此,他也因此被稱為電腦科學之父。
於1939年被英國皇家海軍招聘,並在英國軍情六處監督下從事對德國機密軍事密碼的破譯工作。《模仿遊戲》中圖靈及其小組協助破解德軍密碼系統Enigma(雖然忽略了波蘭數學家的貢獻)。宥科學家估計,圖靈小組的傑出工作,使得盟軍提前至少兩年戰勝了納粹德軍。
判斷機器是否能夠思考:「圖靈測試」
1949年的時候,他成為曼徹斯特大學計算機實驗室的副主任,研究人工智慧,提出了著名的「圖靈測試」,強調機器能透過模仿學習產生思考,圖靈測試目的,為人工智慧提出了純粹操作型定義:如果一台機器能夠與人類展開對話(通過電傳設備)而不能被辨別出其機器身份,那麼這台機器就具有智能。
圖靈測試如何進行?
圖靈稱為「模仿遊戲」的測試其實很簡單:提問者會事先寫好問題,然後對不同房間的人與機器提問,再根據他們的回答辨認哪個房間裡的答題者是人,不是機器。換句話來說,就是在對話互動中表現「人性」,而讓裁判以為「鍵盤聊天」的是一個真人。

目前來說(以2017年),仍然沒有計算機能夠通過圖靈測試,完全圖靈測試。(其中一台 2014年被大肆報導,模仿13歲男孩的機器,其實只是聊天機器人,亦沒有正面回答問題。)
雖然現在人工智能逐步取代人類,例如幫忙寫稿,但它們並不真正擁有智慧,只是模仿人類的行為。近60年前提出的圖靈測試,現在仍然是許多人工智能發展的目標。
圖靈提出的理論,領先當時的科技,當年許多人懷疑他對電腦乃至於人工智慧的看法過於樂觀,後知後覺的世人直到後久之後才驚覺到他對人類文明的影響與啟示。最後雖然因為性向被歧視、被判罪(直到2013年才被英女皇赦免),讓他失去了本應得到的榮耀,但他絕對是真正超越時代的天才。
Pingback: 製片師要擔心失業了嗎?A.I. 影片企業 Wibbitz 獲得新一輪融資,宣佈進軍全世界 - TechApple.com
Pingback: 以 101頁論文定下了現代電腦架構:毋容置疑的天才 John von Neumann - TechApple.com
Pingback: 【Google I/O】示範真正的「人機對話」,是時侯要挑戰圖靈測試了嗎?(附影片) - TechApp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