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發明人!中文電腦之父 朱邦復 的1976傳奇
在香港,超過一半的電腦用家使用倉頡輸入法;在台灣,約有10%的人使用倉頡;而在澳門亦有一定數量的使用者。這種常用的中文輸入法,由有「中文電腦之父」美譽的 朱邦復 先生於1976年創製。幾十年前,基於保存中國文化的使命,倉頡發明人 朱邦復創造了「倉頡輸入法」,發展出中文終端機,使中文電腦使用者迅速普及。
中文電腦之父 朱邦復 重新研究中文輸入 傳承漢字精神
朱邦復在台灣省立農學院農藝系畢業,曾經在農校從事中學教職,直到他37歲時在一間出版社工作,目睹了英文書及中文書印刷過程的時間差別:當年的鉛字排版下,一本英文書從原稿送進工作間,從打字、校對、完稿、印刷到送到市面上銷售,總共只花了12小時。當時一本中文書的出版,通常至少要花半年的時間,才能排印完成。
於是他轉而致力於改良中文的印刷技術。當時台灣、香港方面仍然沿用繁體字,但排版耗日費時,呼籲改用英文、棄用漢字的聲音層出不窮。大陸方面則推行簡化字,減少鉛字數量,以求大幅降低印刷成本。

於是他下定決心,鑽研中文檢索方式,從而改良中文打字。花了約三年時間,加上於臺大中文系的沈紅蓮女士協助,朱邦復沈紅蓮合作,終於在 1976 年底發布「形意檢字法」,用52個字母作為檢索鍵,每個漢字分拆成3個字母的編碼。
當時,三軍大學需要給職人員發展中文通訊系統,40歲的朱邦復立即接受此一職務。當時的他並不懂電腦,至此時才開始接觸程式語言。
朱邦復和助手沈紅蓮重新規劃拆取字根的方法,採用「首二身三」的規則,使檢索字母數由52個減至26個,以適應一般電腦鍵盤,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倉頡輸入法」(這個名字也來自上古時代倉頡造字的精神)。

改良中文電腦 令中文電腦更為普及
發明了中文通訊系統後,朱邦復接下來意識到中文電腦的困境:當時無中文終端機,個人電腦尚不普及也不實用。故朱邦復及沈紅蓮決定為實踐檢索系統於電腦上,並使英文終端機能處理中文字。
此後,社會上有很多負面聲浪,商界不看好中文電腦市場,不願投資;學界及科技人員鼓吹趁此時淘汰中文。但這並沒有令兩人放棄其理念。終於在 1980年,與宏碁公司共同發表天龍中文電腦,世上首部具有「中文操作系統、中文程式語言、中文套裝軟體」之中文電腦,售價為75萬台幣(對比原本的幾百萬台幣),並隨後發展出中文終端機,令中文處理的速度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境界。
為了讓中文電腦更為普及,朱邦復利用利用當時Apple II電腦(先比IBM PC一步流行起來的個人電腦)熱潮,研發該機之中文介面——「漢卡」,售價新台幣1500元。
盡力推動電腦中文化
「只要有中文系統,就必定有倉頡輸入法的存在」,朱邦復自學電腦,拆解了中文輸入的困境,發明出倉頡輸入法,令中文電腦價錢更低,更加普及。但他的理念不是透過這些技術掙錢:他宣布願意把全部技術公開,登報聲明放棄倉頡輸入法的專利權,並以新台幣1000萬元,將零壹公司股份賣出,至今仍然極力推動電腦之中文化。「中文電腦之父」這個稱號,他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