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Boris Lee】初創世紀:共享單車未能帶來「雙贏」,缺的是泊車的智慧

共享單車是近年最熱門的創業項目,早前 GoBee.bike 就宣布獲得 900 萬美元的融資,而在中國的 ofo 和摩拜單車也炙手可熱。共享單車面對問題不少,先撇開「只是租單車」或是「佔用公共空間」等不討論,即使在運作上也有單車失竊、損壞嚴重、亂泊單車等問題,而香港本身缺乏單車文化,也令共享單車難以在香港推廣。

違泊問題一直是共享單車的難題,一方面需要解決怎樣合法運用公共空間來放置共享單車,另一方面亂泊的單車也會導致碎片化,管理愈來愈困難。以前傳統租單車,在大圍租車後可在大埔的相同店舖還車,租金多少視乎出租多久,而共享單車租用時間只計算踏了多久,當把車泊好了就停止收費,並沒有誘因讓租用者在正確的地點還車。

共享單車原意是補足智慧交通在「最後一里」上的拼圖,因此是作為一種「點對點」、例如車站和屋苑之間的接駁工具來運用,如果單車不在這些人流集中的地點停泊就失去意義。但如果租車者不是來回都運用共享單車,當停泊地點是偏遠地區時就會令這台單車像一枚下壞了的「死棋」,可能永遠都不能再租出去。

要令這些單車能「重見天日」,有些公司會選擇聘人循單車的地理定位找出來再撿回去,但這無疑是增加管理成本,香港地方小還好,但在中國就不同了。因此共享單車公司都開始想辦法為使用者提供誘因,例如可換到優惠券,讓他們在指定的「智慧停車點」停泊。

例如將在 10 月正式推出共享單車的 Ketch’up Bike 就計劃在數碼港、科學園、商場和鄉村等地點,設置 50 多個指定停泊點,並會向在這些停泊點還車的用戶送贈優惠券。事實上這做法非當符合香港的環境,不僅有助解決違泊問題,也能產生更多協助效應。

單車在香港並不是常見的代步工具,更多使用者是基於假日出遊等原因而使用,因此來回地點是旅遊景點、車站、商場等地點的機會其實很大。送贈附近商戶的優惠券能產生消費需求,對商戶而言共享單車停泊就不會是「阻礙地方」,而是吸引消費者帶動消費,自然也更樂意提供地方作停泊點的配套,可以創造雙贏局面。

共享單車要洗脫「佔用公共空間」、「鼓勵違泊」等污名,很需要得到公共部門、社區組織的支持,單方面的硬幹只會碰壁,只有創造雙贏局面才能長期發展。

#以上言論屬於作者意見,並不代表 Techapple.com 立場。

作者簡介:Boris Lee ,資深科技新聞記者,在商業科技及初創企業新聞有十多年經驗,曾任職於 Unwire.pro、IT Pro、Hi-Tech Weekly 等科技傳媒。現為科技新聞專欄作家,並為初創企業提供專業媒體策略建議。

個人專頁:BorisLee.hk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